在澳洲遭遇“网络霸凌”,应该沉默吗?
最近频频爆出关于布里斯班移民中介的各种新闻,其中对于中介的指控有真有假。
在澳洲遭遇“网络霸凌”,我该怎么办?
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不实言论,算诽谤吗?
有人在微博、微信或是Facebook上恶意攻击我,我能维权吗?
随着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不管你在哪个国家,身处哪个行业,都能看到“网络霸凌”这个日渐严峻的问题。甚至你可以时常在网上看到“今天,你被网络霸凌了吗?今天你被点赞绑架了吗?”等热门话题。
目前各国对网络霸凌日渐重视,且应对“网络霸凌”的法律制度日渐完善。在遇到相关问题是,请不要沉默,请不要用善意的无视,助长“网络霸凌”的气焰。
不管你扮演的是受攻击的“被霸凌者”角色,还是“霸凌者”角色,你都能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利,回击“可畏的人言”。
本月,逸升法律就接受了一位被抹黑的布里斯班移民中介的委托。我们短时间内帮助受害人解决了纠纷,化解了不实言论散播的不良影响,获得了谣言传播人的道歉。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分享下关于诽谤(defamation)的法律知识。
1. 基本常识
1.1 什么是“诽谤”
诽谤 一般可以理解为将损害个人或企业声誉的虚假信息公之于众的行为。诽谤可能对个人或企业的正常工作与业务造成伤害,因此人们需要对此引起重视。
一般来说,必须要满足以下3个要素,才能算作诽谤:
- 信息必须经由传播媒介(媒体,印刷发行或演讲等)被传达、发布给了第三方。
- 原告必须证明诽谤信息指向自己。诽谤信息不一定要指名道姓,只要对所述事实有一定了解的人能合理判断出该信息指向受害人,这样就构成了诽谤。
- 发布信息属于“诽谤类信息”。文章、广告、广播、图片甚至手势等任何可以被传达给第三方的都可能成为“诽谤信息”。
1.2 在社交媒体(微信,微博等)上发布的言论会构成诽谤吗?
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言论也算是一种发布(publication)。
在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,传媒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、杂志、电视,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。只要信息被传达给了除攻击对象外的第三方,无论是发微信朋友圈、微博还是Facebook等,这些都可以作为诽谤证据被提交给法庭。
2. 我被诽谤了!
如果我被诽谤了, 该怎么办?
一般来说,个人、非盈利组织和非上市公司(雇员少于10人)都可以向法院提出“诽谤”的民事诉讼。对公司规模的规定是避免大公司利用起诉来压制公众对其的声讨。
作为受害人,您需要有证据证明诽谤确实发生了,而且对您造成了伤害和损失。并且起诉的对象要非常明确,要可以确认到个人或组织。
如果您认定某人的不实言论对您构成诽谤,并且无法通过和对方协商获得道歉或阻止其继续诽谤行为,建议您尽快进行法律咨询。一般律师会通过发送律师函和警告信,要求对方立刻停止诽谤行为并道歉,给出名誉被损伤的补偿方案。
如果调解不成功,就需要进入民事诉讼环节了。
3. 我被告诽谤了!
3.1 我被指控诽谤,该怎么办?
如果你被告诽谤了,你可以根据以下理由为自己辩护:
- 你发布的是真相。你必须可以证明发布的材料或者信息是真实的。
- 你拥有法律专业特权(Absolute Privilege & Qualified Privilege)。例如你将材料或者信息传达给法庭,协助雇主与雇员的沟通,协助警察与受审人的沟通等等。
- 你发布的是公共材料。即使你不发布,其他人也可以获取。
- 你就自己的亲身经历,客观的发表自己的观点。如果你仅仅是基于真实情况表达自己的观点,并且行为是符合公共利益的,那么就不算是诽谤。
- 你发布的是琐碎之事(Triviality)。如果你可以证明所谓“诽谤”之事是微不足道的,并不会对受害人造成实际伤害,那么原告可能会败诉。这种情况通常见于家庭内部,亲戚之间的无伤大雅的闲谈。
3.2 我被告诽谤他人,会有哪些后果?
受害人可以要求你公开道歉,也可申请经济损失和非经济的损失(最高是AUD$250,000)的赔偿。
例如,2014年Mr Levick 在他个人Facebook上发表了关于前妻的评论:
就因为这短短一句评论, 法院最终以诽谤定罪并要求Mr Levick赔偿前妻高达$10,000澳币 的赔偿。
4. 结语
澳洲是一个法治社会,大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。
谨言慎行,可以避免“口误”,惹事儿(官司)上身。
吐槽和信口开河,可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。受到诽谤,如果您有证据,也绝不应该沉默。
逸升法律,您身边触手可及的法律专家。
[更详细的信息请点击以下链接]